名词解释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就是要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便利消费,满足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种种日常生活需要。
早晨锻炼完步行两分钟就能到菜市场,买完菜花5分钟就能把孙子送到小区的幼儿园上学;平时若是身体有不舒服,步行10分钟就可到社区医院检查身体;无论是休闲娱乐,还是文体生活,都能“抬脚就到”……相信,如此方便快捷的美好生活,是每一位市民都期待向往的。10月11日,商务部官网正式公布了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成都市位列其中,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
小社区大经济。随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成都立足“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探索社区建设模式和推动项目落地,目前正在编制《成都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社区生活已然成为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变量”。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社区一线采访发现,企业、社区正积极链接商业消费、公共服务等各类社会资源纷纷下沉,意在“做大‘内容’,做小‘圈子’”,把服务送到家门口,让市民幸福生活触手可得。
一线调查
A 商业资源下沉:
让书香飘进社区,居民“近享”阅读服务
流线弧形的矩阵元素、宇宙蓝和创意白的色调、简约干净的空间设计……富有未来感的设计,引人步入其中,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这间开在成都市金牛区蜀汉路255号的拂星书店,辐射服务了黄忠社区、育新社区、育苗路社区、锦城社区等多个社区,不仅十分“接地气”,也格外“有头脑”。
一家开进社区的书店却备受“青睐”,也让成都人重新思考实体书店的城市布局。实际上不仅在成都,身处互联网与电子阅读的包围之中,如何挖掘“近”的潜力,深耕社区资源,似乎都已成为未来实体书店突围的重要方向。拂星书店运营负责人蔡念薇心目中理想书店的样貌是:开在社区,目的不能局限于书籍的售卖,更期待能够为社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人们在这里交流、碰撞思想。
近年来,面向社区的书店在全国已现某种声势,这些面积不大的实体书店有一个发展的共性,那就是重视并善于为附近居民读者提供互动良好的服务。根据蔡念薇介绍,作为一家以科普图书为主题的社区书店,拂星书店以成人及儿童科普图书为主,并以文学、艺术、生活等类别作为搭配,“大约600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阅读、办公、视频、吧台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专门为‘小读者’提供的儿童阅读空间和书籍文创展陈区等,店内包含3000余种书籍种类,上架5000余本图书。”
“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一定是多元化的。每一种书店业态都有其受众人群。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千姿百态的,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在蔡念薇看来,拂星书店就是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与绝大多数民营书店的转型一样,拂星书店在开店之初,首先增加的也是饮品元素,为将书店服务细化,也推出了多个面向不同群体的服务品牌。如在读书会,大家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在画展,大家互相交流着各自的珍藏;节日派对上,各不相同的分享活动让不少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既丰富了周边居民文化生活,又构建了社区居民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更是阅读爱好者畅游书海的科普文化场景,受到周边社区居民的一致热捧与好评!”
事实上,作为金牛区“城市更新”项目之一,拂星书店已率先探索“创新文化空间”模式,形成了“图书+咖啡+展览+沙龙+讲座+社区活动”的多元化立体公共空间。“我认为成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质感的城市,这里有大量的人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也很追求生活品质,书店开在这里,不但有好的受众基础和市场前景,还能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关于之后的运营思考,在蔡念薇看来,书店就是要继续了解这些一定距离内的潜在读者,他们有怎样的知识背景、怎样的阅读需求;书店要怎样选书、布置店面、提供附加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些“近处”的读者。
B 公共服务下沉:
为邻里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公共空间就在楼下
何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字面看,“一刻钟”和“便民”是两大关键词。“一刻钟”是比较形象的说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要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便利消费,满足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种种日常生活需要。而往深里看,其实还有两大关键词——“活经济”和“促就业”。
从地铁3号线红星桥站出来,一眼看过去便是林立的高楼,走进恒大曹家巷广场,一栋非常亮眼的现代化建筑进入视野,这里就是曹家巷“地瓜社区”。曹家巷颜二哥的糖油果子店,是地瓜社区的“门面”,继续往里走,穿过30平方米的空间,打开一扇玻璃旋转门,在这个以红砖、铝合金等元素组成的空间里,分布着咖啡馆、剧场、自习室、瑜伽室和小酒馆。门内门外,别有洞天,门外是中老年人围坐木桌旁喝茶聊天;门内是年轻人带着电脑喝着咖啡,或自习或办公。
新老之间,在这里形成奇妙融合,仿佛是成都包容的缩影。值得关注的是,曹家巷社区引进社会组织“地瓜社区”共同运营社区美空间,致力于居民和空间的融合,创新提出“产消者计划”。根据地瓜社区负责人李鸿瑞介绍,目的在于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为“邻里社交和教育的优选场景”,为邻里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在打造社交协作共享的“社区小经济”过程中,居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切实增强他们对社区空间的归属感,努力构建社区新型产消文化空间。
作为“产消者计划”的一部分,地瓜社区有一个空间叫“Mamaland”(社区妈妈的快乐田),地瓜社区的店长尹芳和社区里的妈妈们经常在这里组织瑜伽、亲子教育、心理沙龙等各种活动。“我们成立了‘地瓜妈妈自组织’,不久前还承接了一个街道疫情心理防控项目。很多妈妈们在产后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孩和家庭上,社会属性减弱,但她们依然是一个年轻有活力、充满能量的群体。我们希望通过地瓜社区为妈妈们创造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尹芳说。
改造空间的本质,就是为了改造社区的生活。由地瓜与曹家巷社区居民张氏兄弟创立了北门书会品牌。他们将收藏的8000本书拿出来,供居民借阅,并定期主办读书会、文化对谈和书展的形式进行文化输出,激活曹家巷的在地文化氛围;“c小调”社区酒吧则是由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蓉漂李俊岐牵头打造的社区音乐小酒吧。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和公益工作坊去激活社区的活力,“链接”社区的音乐爱好者,让高雅的艺术更加贴近生活……目前,曹家巷地瓜社区已引入9个产消者项目,为曹家巷社区13位产消者实现了就业愿望。李鸿瑞介绍,曹家巷社区正通过“产消者计划”带动辖区居民共同参与运营社区美空间,赋能给更多的居民,为他们在家门口搭建就业与创业的平台,充分在家门口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丰富的社区内容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居民活动半径,也让幸福生活近在家‘楼下’。”
直击成都
启动12个国家级试点社区建设,推动44个社区进行市级试点
日前,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作为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成都高度重视社区商业发展,社区商业活力领跑中西部是我们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先行先试工作的‘底气’所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基础商业和文化设施丰富,拥有品牌连锁便利店6500余家、餐厅11万余家,茶馆2万余家、酒吧3000余家列全国第一;便民生活服务独具魅力,建成社区商业消费服务新场景示范项目100个,培育推出夜间经济示范点位100个,建成天府绿道4000余公里,宽窄巷子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成都正在编制《成都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以下称“方案”),将通过“试点建设一批、复制推广一批、深化提质一批”,到2022年,完成3个集聚式、5个街坊式、4个分布式共计12个社区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任务,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已启动12个国家级试点社区建设,包括麓湖公园社区、锦城社区、喜树路社区、清源社区、西南街社区、黉门街社区、杉板桥社区、和美社区、黄家碾社区、正因社区、光华社区、双柏社区,并扩大试点范围,推动44个社区进行市级试点。同时,随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成都立足“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探索社区建设模式和推动项目落地。根据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聚焦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相关重点领域,累计梳理重大项目36项,已完成90%以上,并通过推动项目科学有序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试点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化和品质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该负责人介绍,《方案》将以实施“场景营城”计划,科学优化布局,实施“便民攻坚”计划,补齐设施短板,实施“业态拓展”计划,扩大服务供给,实施“社区双创”计划,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创新赋能”计划,打造未来社区,实施“放心消费”计划,引导规范经营,6个方面主要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彰显“快节奏·慢生活”的生活城市鲜明特质,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专家观察
成都市服务业研究院院长林娜:社区商业发展 将强化成都的特质
日前,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受到众多关注。
成都机会在哪里?在成都市服务业研究院院长林娜看来,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体现城市规模,更离不开贴心的社区商业,社区商业的品质提升,才是一个城市商业品质真正提升的标志。“巨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商业资源、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是成都的优势,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机会远不止于此。”
发展基础良好
社区商业和社区治理机制具有领先性
“社区商业的核心任务是提升生活本身的品质感、便捷度和性价比,一旦达成,其商业势能的释放与后燃效应,都将为城市商业的发展甚至城市本身的治理和发展起到拉升作用。”在林娜眼中,成都具备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尤其是社区商业发展基础好、有活力。“成都基础商业和文化设施丰富,品牌连锁便利店、餐厅、茶馆、酒吧、书店、咖啡店数量居全国前列,活化打造一批社区美空间、社区运动角、社区花园等与居民密不可分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活动空间,并且便民生活品质服务独具魅力,宜居城市特质鲜明。”
同时,成都社区商业和社区治理机制具有领先性。林娜举例,如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立全市社区商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揽社区综合治理和社区商业发展工作,有效贯通商业运营和社区治理,有力提升了社区商业资源要素统筹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除此之外,成都也开展了一些标准和规则探索,如陆续出台的《关于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意见》等文件,聚焦社区群众期盼,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提出了财政、金融、用地、数据等要素支持政策。”
差异优势明显
加强社区商业与在地文化生态有机融合
“不因地制宜则难存,千篇一律则难兴”,这是不少城市社区,尤其是不具备强大资本支撑的旧改更新社区,从无数经验教训中汲取的法则。林娜认为,社区商业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因而社区商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即要依据社区居民数量、年龄结构、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要素,及其对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顺应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明确社区商业网点规模、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发挥好社区商业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作用。”
同时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不仅如此,在林娜看来,还要聚焦特色优势,彰显生活魅力,鼓励社区利用既有基础优势,加快社区商业与在地文化、产业、生态、情感、价值有机融合,推动在社区商业领域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区商业主题,实现一社区一主题、一社区一特色,释放商业机会和消费活力,提升社区生活品质魅力,让每一个社区都成为一道风景。
关乎居民幸福
将强化成都“生活城市”的独特印记
要步行多长时间,才能到菜市场,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副食品;“家门口”的公园、社区阅览室、文化场所等到底怎么样……“虽然表面看来,这些都是微末不起眼的‘小事’,但它却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关乎居民的幸福指数、城市的管理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都是顶顶重要的大事。”林娜直言,社区商业兼具社会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已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尤其对成都这座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而言,社区商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一方面,社区商业是夯实成都生活城市底色的重要载体。林娜表示,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生活服务,社区商业是提高便民服务“温度”、提升民生“幸福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直接的服务行业,而社区商业的发展将强化成都“快节奏·慢生活”的鲜明特质和“生活城市”的独特印记,特别是当前疫情之下,社区商业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另一方面,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在地消费的支撑作用。”林娜分析表示,社区商业的本质是以满足消费需求为核心,通过需求驱动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创新,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社区商业的发展将促进做大做优特色强项、提升补齐短板弱项、打造生活消费场景新标识,增强满足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的产业支撑度和全球创新人才、消费资源对成都的认同度,助力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日报记者 孟浩 实习记者 黄骏阳 摄影 黄骏阳 制图 赵蕴如)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