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研究

2021-10-28
来源:

(作者:成都市服务业研究院院长 林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第七章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并明确“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扩大和引领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与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承担更高层次的战略使命,通过提升全球范围内消费资源汇集、要素配置等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成都需坚定落实国家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质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路,为自身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和条件。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内涵的探讨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2018)通过对纽约、底特律、芝加哥、伦敦、东京等城市兴盛与衰败的研究观察,提出了消费城市的崛起,认为伦敦、纽约和巴黎今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们作为消费城市的实力。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家特里·克拉克是最早把城市作为娱乐消费机器来探讨的学者。


可见,以爱德华·格莱泽和特里·克拉克为代表的后工业经济和社会学家持有相同的观点,即未来大城市的竞争力逐渐由消费方式,而非生产方式的集中程度来决定,创新和消费越来越成为城市推动自身持续繁荣的主导驱动力。


我国于2018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后,国内学者才逐渐关注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刘涛等(2017年)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可以看作是消费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消费市场制高点,还是全球范围内消费资源配置地。汪靖(2019年)用“国际”“消费”“中心”三个关键词来界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国际”界定了城市的辐射半径,“消费”界定了城市的主体功能,“中心”界定了城市作为全球消费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位置[4]。陶希东(2020年)提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既是一个全球性交易平台和商贸信息枢纽,更是一个文化科技服务的全球输出之地。


上述定义差异不大,经济实力强、收入水平高、消费供给丰富、国际链接通道完善、环境友好开放、创新能力活跃等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具备的共性特征。


综上,本文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指具有全球消费要素的集聚、配置、创新功能,能满足、引领和创造面向全球的消费需求,在全球消费网络体系中占据中心节点位置的城市。具体而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要有3层内涵:


一是全球游客、商品和服务等进出本国的流量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是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能够通达汇聚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集疏中转世界各地的货物。


二是全球投资和贸易网络的枢纽节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是消费品供应商、国际供应链企业等全球消费供给主体汇集地,在实现“买全国、买全球”和“卖全国、卖全球”中推进城市有效提升其在全球投资贸易网络中的位置。


三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或服务品牌开发的创新平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国际高端消费品牌布局的青睐之城,作为全球创新创意人才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也成为新产品、新服务、新时尚、新模式和新品牌开发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和短板


现实基础和条件


(1)消费活跃度较为突出


从消费市场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万,能带动辐射四川省8367.5万、西部省份3.8亿人口消费;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从全球消费资源聚集能力看,成都市是国际品牌拓展内地市场的首选城市,首店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2)消费创新动力日益强劲


从消费观念看,成都市对新兴消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高。以网约车为例,2018年成都市网约车包容度指数位居全国榜首,2019年成都市夜间日均呼叫订单量排名全国第二。


从新兴消费发展看,2018年成都市新经济活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三,PradaLVMH等高端服饰定制、途风等个性旅游定制、Poliform、Molteni等品牌家居定制、言几又等“文创+”复合型书店、嘉格纳浸入式餐饮等概念店竞相涌现。


从新兴消费形态看,夜间经济、绿道消费、网红消费等加速培育。2019年,成都城市夜生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夜间电影放映量平均每天760.88场排名全国第六,2294家酒吧数量超越上海,位居全国首位。



(3)国际消费通道加速成网


在航空方面,目前成都市是中国航空第四城,双流机场在全球最繁忙机场中位列24位,国际航线总数量位列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实现全球五大洲全覆盖。


在铁路方面,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达12条,东向辐射日韩美洲、西向直达欧洲腹地、南向联通东盟南亚、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超过2500列,已联接境外26个城市和国内15个城市,综合运营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跑。通江达海的立体大通道进一步增强全球消费品中转集疏和国际游客汇聚通达能力。


(4)消费文化特色鲜明


成都市作为千年商都,拥有独特丰富、高度集成的消费文化,“生活城市”“公园城市”“休闲之都”成为成都市特有的文化标识和软实力。2014-2020年,成都市连续蝉联国内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市不仅拥有独特的巴蜀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有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化价值很高的旅游文化;周边分布大熊猫栖息地、三星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都市的大熊猫文化、川菜美食驰名国内外,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5)创新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成都市高度重视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全市的共识,先后发布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等。


成都市积极探索体制和政策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大力发展新经济、营造新场景、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率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形象识别和价值体现。


主要短板和弱项


(1)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开发能力较弱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需要足够丰富的国际品牌入驻外,本土品牌支撑更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世界经验来看,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均深受各类全球性高端品牌发布会、体育赛事、文化艺术展会等主办方的青睐,同时其通过优质的自主消费品牌进一步打响城市美誉,引领带动着全球消费市场的发展,比如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四大世界时装周一直是全球时尚产业的风向标。


虽然成都市国际品牌的入驻率已居全国前列,但本土优质品牌表现平平,自主开发设计的较少,知名本土消费品牌主要以家具、鞋品为主,并且缺乏彰显天府文化魅力和西部民族特色的消费品牌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创意、文化、体育类品牌项目。


(2)标识性消费场景的营造能力有待提升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塑造物质性的购物天堂,更是展示一种体验,并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个性化、值得记忆的联系,而标识性消费场景就是有效吸引全球消费者、提高城市消费感召力的重要载体。


成都市有着“休闲城市”的消费文化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名扬中外的美食、精美的蜀锦蜀绣等传统消费资源,但对传统资源的深度发掘和提炼不够,缺少与时代、时尚相结合的新特色,城市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与消费场景的系统融合性还存在一定不足。


此外,在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要标志的商圈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商圈的景区化水平不高,特色街区文商旅融合度低,重大公服设施的产业植入和业态培育滞后,生活社区和消费场景国际化水平不高,成都市独特人文气质的挖掘有待加强,生活美学魅力表达不足,与全球著名商圈对比还有一定差距。


(3)买全球卖全球的供应链控制能力仍不足


成都市正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构建贯通欧亚、链接全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全球通的开放通道格局逐步形成。


但由于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头部企业较少,特别是本土跨国公司和总部企业少、能级低,全球供应链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少,“产-运-链”协同性不强,末端消费服务能力较强但区域消费资源控制力仍然较弱。


对标国内知名门户枢纽城市,目前成都市国际货物中转集散体系薄弱,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与广州、上海等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4)国际化消费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相对于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目前成都市在人员往来便利度、消费市场开放度、市场监管智慧度、服务贸易自由度等方面仍有不足。


同时国际化消费环境亟待提升,外语导购人员相对缺乏,跨境移动支付结算、商圈多语种标示标牌设施建设滞后,信用体系、跨境游客权益保护等制度不够完善。


成都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成都市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发挥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特色导向,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补齐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突出短板,通过提升消费供给创新力、品牌开发力、场景营造力、供应链控制力、环境支撑力“五力”,增强国际消费创新、国际消费服务、国际消费文化、国际消费配置、国际消费品质等五个极核功能,提高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中心节点位置。


增强消费供给创新能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定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占据高能级节点位置,纵观先行城市发展经验,唯有靠创新才能有效集聚消费经济“头部”资源要素,从而占据全球消费制高点位置。


增强消费供给创新能力就是要以多元化经营主体和创新创意人才为基本细胞,以新技术、新理念、新经济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驱动新动能,使其成为消费新物种、新业态、新模式、新时尚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1)营造适应企业创生的消费新生态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行为创新并推动新消费发展。成都市作为千年商都,拥有独特丰富、高度集成的消费文化,具有鲜明的敢于尝新、超前消费的特征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基因,为新消费创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成都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应抢抓新技术变革机遇,营造出具有竞争力和美誉度的服务环境和创业氛围,为创新创意型人才、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将更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成果应用到消费市场的充分适宜性,促进新物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时尚的涌现。


顺应消费迭代升级趋势,加大高效链接供需两端的基础设施和消费产业链相关的投资,建立新型消费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调整现有不适应新消费的政策制度,实现成都市新兴消费发展的“弯道超车”。


(2)丰富数字化、智能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供给


随着“80后”“90后”“00后”数字原住民消费群体壮大,以及互联网、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各类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新业态、商业模式的创新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成为推动本轮消费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和主要方向。


成都市发挥好信息产业基础,加强信息技术与消费的协同应用,鼓励更多消费领域进行技术驱动型革新,支持探索5G通讯、IOT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加快研发智能生活新消费产品。


跟踪市场主体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旅、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等领域的布局,发展在线文旅、在线数字娱乐、在线体育竞技、在线展会活动、在线教育培训、在线医疗服务、在线金融服务等数字消费新业态,引领数字消费潮流。


(3)提升“三城三都”区域辐射力


根据经验,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0%左右,服务消费比重将超过商品消费比重。遵循消费发展规律,文创、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比重将不断扩大。因此,成都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与“三城三都”建设相结合,将“三城三都”建设作为全市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工作抓手。


加快世界知名博物馆、国际知名文创街区等重大文化消费载体建设,发展文化保税等临港文化贸易,深入打造世界文创名城。


深入推进旅游全域化和国际化发展,健全适应国内外旅客多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全力推进天府奥体城、凤凰山体育中心等重大场馆建设,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壮大专业体育运营公司、职业俱乐部和赛事运营团队,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延长餐饮美食产业链,做强餐饮设备制造,做优名菜、名店川菜餐饮品牌,汇聚世界各地风味美食和特色餐饮,凸显国际美食之都魅力。


建立非政府国际音乐交流平台,完善音乐演艺载体和音乐创作、演出、生产、传播机制,丰富音乐产品供给,打造国际音乐之都。


推进会展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完善高端商业配套服务链,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开发力


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开发力就是支持企业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品牌、首店、首品、首秀,成为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原创品牌培育场,从而带动城市成为消费整体性品牌。


(1)推进首店经济的迭代升级


近年来,成都市在发展首店经济方面成效显著,引进首店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与此同时也面临首店经济如何迭代升级的挑战。


第一,发展首店要向发展首店经济延伸。发展首店不能仅仅聚焦在“引”,还应拓展到“育”,引进品牌首店的同时,也要注重孵化本土首店,从而带动品牌设计、孵化、流通、体验等首店经济创新全链条发展。


第二,发展零售品牌首店向服务消费首店拓展。顺应服务消费成为消费增长主引擎的趋势,引进、孵化、创造出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店资源,打破首店就是零售品牌首店的固有思维,鼓励市场主体在旅游、文创、体育、音乐、展会、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消费领域提升品牌创新力度,提供更多的休闲旅游首店、文化艺术首店、体育首店等,从而实现满足、引领、创造需求的目的。


第三,促进首店经济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相结合。引导更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设立数字化品牌孵化中心,推动数字化首店线下实体化发展。引导更多首店走出成都,将首店商业模式创新复制到更广阔市场,推动首店经济向总部经济的迭代升级。


(2)提升“成都造”“四川造”消费品牌国际认知度


加大“成都造”“四川造”知名品牌的全球营销推广力度,增强成都市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全球影响力。培育消费领域“小巨人”企业群和“隐形冠军”,支持市场主体孵化“成都造”首店、新品、首秀。引导老字号企业发掘利用成都市特色文化元素,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扶持和培育根在成都市的总部企业布局省外、国外,培育川酒、川茶、川调、川水等优势消费品“品类标杆”。鼓励消费领域头部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成立行业标准联盟,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提升消费产品品质的国际认可度。


(3)提升消费促进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品质高人气消费活动,推动演艺活动、体育赛事、文化庆典等主题文娱活动落地西博城。


增强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消费活动影响力,壮大成都国际美食节、新春欢乐购、过节耍成都等本土消费活动规模。


充分发挥美食、熊猫、蜀绣等资源优势,加快建立成都市特色消费文化海外推广平台,形成美食推介、时尚展示、文化输出平台。


增强标识性消费场景的营造能力


增强标识性消费场景营造能力就是以吸引、驻留、联结消费者为导向,建设与消费主题相匹配的舒适物和活动,传达清晰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满足消费者对消费空间品质的需求,增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场景承载消费实现、配置、创新功能,从而吸引并保持市场需求。


(1)注重发展体验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呈现由传统的提袋式消费向体验消费升级、由从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升级的态势,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体验类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美国知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认为,体验是消遣娱乐的中心所在,企业能否持续吸引消费者,关键在于其能否提供一种让客户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使得产品和服务感知化 [6]。


大力发展体验经济,引导数字孪生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更多数字化文旅沉浸式体验,引导企业开发能满足某种体验之商品,比如独具魅力的纪念品等,使得每一个消费行为成为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愉悦体验和美好记忆。


(2)注重挖掘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场景既有物质需求的满足,也有精神世界的升华,场景营造过程中要突出表达出特定的生活风格、精神内涵、意义和情绪。


一方面消费场景营造过程中要弘扬“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尊崇创新创造的消费精神,打造和输出一批符合消费场景主题的商品和服务精品;尊崇优雅时尚的消费美学,塑造全球认可和追捧的优雅时尚精致生活方式;尊崇开放乐观的消费氛围,创造一批接轨国际、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试点。


另一方面消费场景营造过程中要突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形象识别和价值体现,服务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引领绿色消费文化,从而融入全球消费规则和话语体系。


增强“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控制力


增强供应链控制力就是以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为目标,以汇聚全球供应链链主企业为突破口,搭建贯通全球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打造高效柔性的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提升全球消费要素运筹能力。


(1)加强东西南北向开放通道建设


拓展开放通道,加快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畅连世界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是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


依托中日成都合作高能级平台,加强与日本具有全球配送能力的航空港、海运港开展合作,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中西部到东亚及亚太的枢纽以及东亚及亚太到中国中西部的中转枢纽。


联手重庆打造辐射欧洲全域的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拓展联通中亚、西亚、欧洲的西向通道,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动成都市建设成为泛亚泛欧国际货物转运中心。


利用RCEP签订落地的契机,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联通南亚、东南亚的南向通道,加强与东盟市场的国际合作,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消费品中转集疏和游客汇聚通达能力。


加强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联通俄罗斯及东欧的北向国际运输通道,增强北向国际消费服务和货物组织能力。


(2)建设国际国内消费供应链体系


加强对货运航空公司、物流集成商、跨国供应链平台企业等“头部”贸易和供应链管理主体的引育能力,掌握更多制度性话语权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围绕消费供应链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形成补链强链固链任务清单,推进市场刚需消费品供应链体系稳定发展。


依托产业功能区建设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供应链平台,增强口岸功能,加强与周边地区港口联动发展,全面提升物流配送、国际中转、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在供应链全环节开展带托运输,推动符合国家标准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标准化载具的推广和循环共用。


加强与成渝地区、成德眉资在基本消费品供应链衔接,鼓励成渝两地供应链企业共建面向泛欧泛亚的国际物流枢纽,鼓励成渝两地供应链企业建立联盟,布局海外仓国际营销服务平台,在境外共建共享分销服务网点、货运服务节点、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等。


(3)提升国际贸易服务能力建设


成都市提出到2035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贸易中心战略目标。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为成都市加快向全球性的泛欧泛亚区域性贸易中心迈进提供了时代机遇。


培育一批国际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打造中高端消费品集散中心。努力培育汽车、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交易平台,鼓励发展服装、医药、中医药、化妆品、酒类等领域形成百亿级交易平台。


成渝两地共建“一带一路”商品集散中心等国际消费品牌展会,全面提升会展与消费协同拉动、链接全球优质资源能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教育、美食、体育等交流合作,推动地方产品和服务融入全球大市场。


适应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价值链、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发挥“一市两场”航空枢纽优势,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成都服务”高端品牌。


增强与国际接轨的消费制度环境支撑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面向国内消费者,又面向国外消费者群体,既要考虑创造舒适愉悦的消费体验环境,又要考虑利于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因此,增强消费制度环境支撑力就是要多用改革的办法为国际国内消费群体营造便利化舒适化的国际消费环境和为市场主体营造市场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1) 营造放心舒心的入境游客消费环境


以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化水平为导向,结合“三城三都”建设和144小时过境免签便利化政策,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平台,探索试点专项旅游项目配套政策。在全市金融网点布局中适当考虑增加本外币兑换点,探索入境游客在蓉消费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高境外游客在蓉消费支付便利性。


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加大离境退税政策宣传辅导。完善入境游客紧急医疗救治机制,探索建立入境游客商业医疗保险结算服务机制和入境游客在蓉消费维权机制。


(2)完善和提升国际化的服务配套


加快建设航空、高铁、城际铁路网络,促进与省内外、国内外城市以及全球各地消费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各类交通设施之间换乘的便捷性和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完善市内主要消费区域的交通站点建设,加强重点商圈、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补齐产业功能区、城市新建区域消费设施配套短板,增强配套设施的便利度和丰富度。以打造站点接驳、休闲和立体商业为重点,增加路网密度,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设施及平台,增加大数据、5G等现代技术在消费区域的覆盖和应用。


(3)建立消费促进政策和体制机制


推动服务产品、品质、流程、方式的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完善和推广特色餐饮等服务消费领域的服务规范。


开放创业就业市场,强化国际化教育研发,有序开放投资和技术移民,提高人口多元国际化结构。探索接轨国际的服务标准、消费者保障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医疗保险等。


探索企业信用积分管理,实行企业信用与市场准入、政策支持、政府采购等挂钩,促进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消费品质量违法行为惩处强度,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赔偿等制度。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刘润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239.

[2]吴军.大城市发展的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J],学术界,2014,(02).

[3]刘涛,王微.国际消费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启示[J],财经智库,2017,(04).

[4]汪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论坛,2019,(05).

[5]陶希东.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11).

[6](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26.




分享